汉篆《开母庙石阙铭》
清代诗人丘逢甲在《谒潮阳东山张许二公祠》中咏叹:“石阙苔荒一径深,悲秋怀古此登临。”诗中的“石阙”,指古代以石材构筑的阙,多立于宫庙陵墓之前,用以铭记官爵、功绩或作装饰,是中国古代标志性的礼制建筑,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。
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腹地及周边的汉三阙——太室阙、少室阙与启母阙,是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。它们不仅是独特的石雕艺术瑰宝,更是研究建筑史、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。
图片
《开母庙石阙铭》原石
《开母庙铭》坐落于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的开母庙前。此地以古迹启母石阙闻名,开母庙原名启母庙,相传建于汉武帝时期,因避景帝名讳(刘启)而改称开母庙。《开母庙阙》由东汉延光二年(公元123年)颍川太守朱宠主持修建,无额。其铭文以篆书镌刻,共三十五列,前十一列每列七字,后二十四列每列十二字,内容旨在颂扬夏禹治水的功绩及启母的事迹。在《开母庙石阙铭》下方,另刻有东汉灵帝熹平三年(公元174年)中郎将堂溪典所书的《嵩山请雨铭》,隶书体,十七列,每列五字,字迹多已剥蚀。阙身饰有汉代画像,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。
图片
《开母庙石阙铭》拓片
在书法艺术上,《开母庙石阙铭》的篆法与《少室石阙铭》一脉相承,呈现出类似印章中“满白文”的艺术效果。其结体方正饱满,整体风格统一,运用“繁而瘦之,简而肥之”的处理手法,使一行之内、一字之中均富有变化。如第五行“宠”字笔画繁密,中间部分便以较纤细的线条书写;而上方笔画较少的“朱”字,则写得更为开张,笔画也相对粗壮。同时,其用笔圆转流畅,主要转折处如“守” “宫” “圃” “日”等字皆婉转而下;对于竖画较多的文字如“正” “君” “而” “山”等,则采用向内收束的笔法。这种处理既丰富了线条变化,又避免了笔画僵直与整体风格冲突的问题。整体而言,铭文笔线丰腴雄浑,运笔自然圆融,方正而不露圭角,平直中内含环转之势,结构内舒外紧,富于流动感,朴茂瑰奇,大气磅礴。虽在结体、造型上与秦篆多有形似之处,但其气韵却饱含着汉代人特有的恢弘厚重与质朴精神。
书法发展至汉代,隶书已达高峰,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体,谱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灿烂篇章。篆书虽为秦代书法的代表,小篆兼具统一文字的实用性与审美规范性,但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,书风主流已转向隶书。然而,在印章、碑额、墓砖、瓦当、铜镜等材质上,篆书仍占据主导。汉印堪称篆刻史上的艺术巅峰,其缪篆风格更被后世奉为篆刻正宗。《开母庙石阙铭》的篆法正与篆刻艺术如出一辙,其满白文般的布局章法代表了汉代篆书的典型审美风尚。诚如清末书法家杨守敬的评价:“汉篆之存于今者,多砖瓦之文,碑碣皆零星断石,惟此字数稍多,且雄劲古雅。自《琅邪台》漫漶,多不得其下笔之迹,应推此为篆书科律。世人以郑文宝《峄山碑》为真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,误矣。”
(集贤斋)
高清局部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来源 ▏书法报致无可替代的你:在看是了解 点赞是态度 分享是美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卓信宝-股票怎样配资-教你如何买入卖出股票的方法-杠杆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